文化吸引子

《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封面
本文节选自得到APP每天听本书《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作者:傅渥成,链接和插图为博主所加。
文化吸引子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抽象,不过这个概念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许多文化现象,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它还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信息会产生爆发式的病毒性传播。
在说文化吸引子概念之前,我们先说一说模因这个概念,模因也常常被称作文化基因。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书。我们文化中的那些经典故事、食品、宗教仪式都是这种文化基因,除此以外,模因还常常用来表示一些我们文化中能引发病毒性传播的东西,例如最新的时尚潮流、新产品、流行歌曲、网络流行语(吃瓜群众、蓝瘦香菇)和表情包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有人把模因的传播类比成疾病的传染,例如流行词的传播、各种从众效应、模仿行为都可以看成是某种病毒性传播。

《自私的基因》封面
道金斯最初是怎样提出模因的概念呢?这是因为当他在研究进化的概念时发现,只要一个事物可以遗传和变异,而且变异会带来适应性的差异,那么这个事物本身就具有进化的能力,比如一条震惊体标题党的新闻会更容易引起点击和分享。模因就具有遗传和变异这两种进化所需的属性。
然而,如果模因一直进化下去,我们的文化也就会一直处在变动之中,如果这样的话,在我们的文明中,应该不会有任何稳定的东西存在才对,可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却存在着那些长期保持不变的传统呢?针对这一问题,匈牙利认知科学家丹·斯珀伯(Dan Sperber)提出了文化吸引子的概念。吸引子本来是一个数学概念,直观理解就是某种模式或者套路。举个例子,想象有一个钟摆,不管它起初摆得多高,速度多快,在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这个摆的振幅会逐渐缩小,最终会静止在平衡位置,这样一个平衡位置就是一种特殊的吸引子。而文化吸引子强调的是我们文化中的那些稳定的模式。

,匈牙利认知科学家丹·斯珀伯(Dan Sperber)提出了文化吸引子的概念。
比如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各种道德观念,尽管这些观念在历史上多次受到挑战,比如与少数民族和外国商人、传教士观念上的冲突,又比如“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批判等等。这些冲突挑战了我们的传统观念,带来了新思想的传播,但在传播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吸引子把那些冲突的观念拉回到传统的模式下。
我们以中国古代的外来宗教的传播为案例。明代耶稣会的传教士会穿着儒家学生们的服装,他们从不反对知识分子对皇帝的忠诚,相反,他们还把上帝类比为儒学中的天命;这种吸引子太强了,以至于到了康熙年间,教皇的代表发布南京教令,禁止中国天主教徒祭拜孔子和敬拜祖先,这在当时引发了著名的礼仪之争,但这也无法改变强大的文化吸引子。终于,在上世纪初,罗马教廷发布诏令,承认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到了上世纪末,在中国台湾甚至开始在教堂举办祭天敬祖大典,这足以展现文化吸引子的强大力量。

教皇代表铎罗发布南京教令,禁止中国天主教徒祭拜孔子和敬拜祖先。
理解了文化吸引子的概念,我们也就理解了不同文明、不同语言和不同宗教中的那些保持不变的事物。斯珀伯就提到说,本来“人类可以想象的超自然存在的多样性是无限的”,但人类的思考模式却非常单一,例如,在许多不同的宗教中,死后的世界都大致存在着天堂和地狱两种选择,因为传播本身就经常围绕着那些非常成功的模式来进行——天堂和地狱的划分其实对应的是各种文化中的善恶观、对灵魂的认识、因果报应等等,这些观念是成功且影响力巨大的文化吸引子。
理解文化吸引子的概念不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文化现象,它更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有些信息可以形成病毒性传播。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些朋友圈里的爆款文章,它们的内涵毫不深刻,只是把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嵌入到一些基本模式中。比如非黑即白的某种认知,这些文章没有改变读者什么,反倒是加强了读者的既有观点。读者已有的认知框架就是文化吸引子,此时的传播与其说是在进行宣传,不如说是在寻求与已有文化吸引子的匹配,换句话说,就是去寻求和迎合公众的认同。而我们自身在看到这些文章的时候,要时刻小心不要被带到这些吸引子中去,只有保持这种警醒,我们才能真正学到新的东西。
总结一下,文化吸引子的概念讲的是人类文化结构中的一些基本的模式和套路。理解了这个概念,我们可以重新思考和理解许多复杂的文化现象,比如说我们的文化传统,又比如说当下的各种流行文化。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它提供了传播的另一个面相,从而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进行信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