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

引力波秘史



两个黑洞合并,扰动空间,产生了引力波,引力波跨越10亿光年的浩瀚距离,抵达地球,被人类直接观测到。2016年2月11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宣布了这一消息。消息传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喜大普奔。宇宙学共同体的许多成员等待这个消息已等了大半生,有人当时甚至热泪盈眶。

LIGO的这一成就还马上激发了公众的想象力,从那个历史性的2月那一天开始,引力波天文学一直是新闻话题。新增引力波探测事件陆续发布。最突出的事件是,在2017年8月17日,LIGO记录了两颗中子星碰撞产生的引力波。为了表彰LIGO的成功,项目负责人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这一波波新闻中,广被重复的一句话“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在一个世纪前根据他的广义相对论首次预言的。”好像是为这项研究盖棺论定。

如果只为兜售一个复杂的故事,这种说法可能是有用的,但它实际上抹去了整个历史背景。与传统观点相反的是,爱因斯坦并不是20世纪初唯一一个试图建立引力场的现代描述的物理学家。事后看来,我们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引力理论都能预测引力波,只要它认为对引力场的扰动必须以有限速度传播。

此外,爱因斯坦本人并没有立即得出明确的结论。在1916年完成了广义相对论之后,他最初对引力波的概念弃之如敝屣,而他的第一篇关于这一主题的论文却错得离谱。爱因斯坦很快就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但二十年后,他却认为引力波没有物理实在性,并且此后余生中一直对引力波持怀疑态度。

就像大多数科学概念一样,引力波概念也是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共同工作,历经多年岁月,才逐渐形成。那些科学家既不天真幼稚,也不剽窃抄袭。他们只是为解决一个长期公认的问题,共同努力,有时友好协作,有时较劲竞争。在努力研究过程中,他们不大认为自己的工作是革命性的,而更可能认为是渐进性的。


引力波是由猛烈的天文事件产生的,比如黑洞或中子星碰撞。这张全天星图上的彩色斑块处正是第一个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的位置。

- 阅读剩余部分 -

黑洞发灰会挥发——浅谈霍金的开创性研究



原文链接:Black holes aren't totally black, and other insights from Stephen Hawking's groundbreaking work

史蒂芬·霍金,英国数学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以身残志坚的科学传奇形象和畅销全球的科普著作如《时间简史》等为公众所熟知,在学术界以探索黑洞和量子物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而闻名。超大质量恒星耗尽燃料走向“死亡”时,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缩,死后的“遗体”就是黑洞。恒星的遗体被自身引力压缩得非常小,引力非常大,连光都无法逃脱,因此称为黑洞。黑洞激发了全世界大众的想象。霍金细致的理论研究填补了物理学家关于黑洞知识的一些漏洞。

- 阅读剩余部分 -

化学工业起源于印度



工业革命的特征之一是将科学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可行的工业流程。这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欧洲现象——17到18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物,是创新企业家在可重复的科学实验基础上努力实现的。

然而,研究显示,这一工业化进展出现的时间要追溯到更久远的1 000多年前,地点也不是欧洲,而是在北印度,这里将实验室里的锌的高温蒸馏冶炼法成功转化为工业流程。

- 阅读剩余部分 -

为何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公转?


根据对行星形成过程的模拟结果,行星通常排列成盘状,与我们观测到的太阳系类似。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利维坦
原文链接:Why Do All The Planets Orbit In The Same Plane?

利维坦按:想象一下印度飞饼的制作过程。一块大面团在不断的旋转之后变成一张近似圆形的饼面,这便是行星能够在同一平面公转的成因。行星系的初始星团状态是不稳定、不均匀的,非平衡状态使其在某一个维度上首先发生坍缩,尔后的运动就像是旋转的面团——直至最后变成一个二维平面。

再往后,引力在密度大的地方催生出行星,再逐渐形成星系……这是飞饼制作过程中做不到的。

我们所处的太阳系秩序井然:四颗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一圈小行星带和四颗气态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全都在同一平面绕太阳公转。就算向更广阔的宇宙探索,柯伊伯带(Kuiper belt,是位于太阳系中海王星轨道(距离太阳约30天文单位)外侧的黄道面附近、天体密集的圆盘状区域)天体也遵循同样的排列方式,位于同一平面上。

太阳毕竟是个球体,如果这些行星都位于同一平面只是偶然,那未免也太巧了。在我们已观测到的所有系外恒星系中,行星几乎都位于同一平面,无论这些星系位于何方。根据目前掌握的知识,本文将为您解释这背后的科学道理。

- 阅读剩余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