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立建 发布的文章

爱因斯坦、物理学和人生——《科学文化评论》专访杨振宁



杨振宁与采访者刘纯(左)、王浩然(右)合影

原文链接:http://www1.ihns.ac.cn/members/liu/doc/yang.htm,图片与链接为本博所加。

2005年4月14日上午,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办公室里接受了本刊的专访。采访内容涉及杨先生的个人经历、诺贝尔奖、爱因斯坦的贡献与遗产、世界物理年、对物理学的基本看法、若干热点问题的评论和展望,以及对年轻人的期望等。在此基础上我们整理成文,标题和分段标题都是本刊加的。文中的内容以及可能存在的疏漏概由采访者负责。

以下评代表本刊,杨代表杨振宁先生。

- 阅读剩余部分 -

切尔诺贝利的“死亡蓝光”是什么?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的时候并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但是有目击者陈述,他们确实看到了核电站上空出现有蓝光。这些陈述还被写入了事故调查报告。那么,当年目击者看到的蓝光是什么呢?

美国HBO和英国天空电视台联合推出的五集电视迷你剧《切尔诺贝利》,凭借对史上最严重核事故的真实还原,对严酷环境下人性的深度刻画,受到美剧迷的热捧。

第一集开始阶段的场景就令人印象深刻,核电站出现一道蓝光,刺向夜空。

这是为烘托核灾难恐怖气氛而虚构的视觉效应,还是可以用科学解释的实际情景?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的时候并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但是有目击者陈述,他们确实看到了核电站上空出现有蓝光。这些陈述还被写入了事故调查报告,所以蓝光的出现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那么恐怖的蓝光又因何而起呢?一些科普文章谈到,蓝光是由于切连科夫辐射。事实果真如此吗?接下来,就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切连科夫辐射,再探讨蓝光的由来。

- 阅读剩余部分 -

当一个东西黏糊糊的,这到底为了什么?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利维坦(ID: liweitan2014),托雷波尔译,何里活校对
原文来源:What Makes Things Slimy?

利维坦按:每当提及黏液,估计很多人首先会联想到《异形》中的那种极具腐蚀性的黏液。当然,那只是科幻片,不过,就算在现实中,我们也不免联想到鼻涕、浓痰,随之而来的,也许是些许的生理或心理不适感。但话说回来,不论对于人类还是其他生物,对于其进化历程而言,这种黏糊糊的特性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 阅读剩余部分 -

航迹云



云是天空中很常见的事物,给我们很多美好的想象,比如神话传说认为云是天上的神仙的交通工具,神仙通勤方式是腾云驾雾。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天上有显得不那么自然的云,比如两道甚至多道白线割裂蔚蓝的天空,场面很是壮观。有时会看到更复杂的形状,比如2019年3月14日北京上空出现白色的圆圈云。

天空中呈现这样的云的历史并不久远,是有了飞机,尤其是有了喷气式飞机之后,才出现的,它们好像是飞机飞过的轨迹,被称为航迹云。

- 阅读剩余部分 -

阿波罗计划留下了哪些科学遗产?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踏上了月球表面,迈克尔·柯林斯驾驶哥伦比亚号指令舱环绕月球飞行。“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成为阿波罗登月事件中最热流行语之一。'鹰'指的是鹰号登月舱。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也为阿波罗的另外五次登月奠定了基础。

阿波罗号每一次登月都对着陆点做了精心的研究,并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探测月球内部,测量太阳风。训练有素的宇航员考察了月球地质,收集了月球岩石和表岩屑的样本。表岩屑就相当于月球的土壤,是月球的岩石被微陨石撞击后产生的碎片,覆盖在月球表面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这些样本不仅揭示了月球的起源和历史,而且还揭示了我们所在的太阳系的运行情况。

- 阅读剩余部分 -

6G已经在路上

今年2月,美国连5G都没有情况下,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社交网站推特上却已经在呼唤6G了:“我希望美国尽快实现5G,甚至6G技术。”特朗普因此被嘲笑为技术盲。但是,无论是出于歪打正着还是真有远见,不靠谱的特朗普总统这次可能做了一个靠谱的预言。

- 阅读剩余部分 -